#KEY_LIST_START#
$2
#KEY_LIST_END#
" 線上學英文單字 "長期失業而尋短 面對失業親友的5不!
" 線上學英文單字 "歐洲》虛擬企業救失業
" 線上學英文單字 "非自願退休勞工 可領失業給付
推薦你免費網路賺錢兼差商機資訊讓你擁有更多現金過更好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ofice08
媒體抗議要求落實七休一 政院:唯3工作型態特別考量
大批媒體工作者2日到行政院前抗議,批政府「七休一」政策只聽取資方說法,將媒體業排除在外。對於特殊採訪狀況的導致工作超過6天情形屬線上學英文單字於特例,不能當線上學英文單字作通案,政院隨後澄清,並非3行業「所有勞工」皆放寬裁量基準,只有「導遊」、「出國採訪的媒體記者」、「配合重要年節連續假期疏運計畫的大眾運輸勞工」。
包括壹電視、民視、東森、央廣、中央社等11家媒體代表2日到行政院抗議,痛批政府只聽資方說法,找媒體界老闆施壓勞動部,並控訴「血汗媒體」,超時工作常領不到加班費等問題,要求勞動部這2個月內要聽取第一線媒體工作者的意見,正視勞工過勞與身心健康狀況,而非倒向資方。
對此,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2日下午強調,政府落實捍衛7天休1天的勞工權益沒有任何改變,外界有所謂「大眾運輸、媒體、旅遊」等線上學英文單字業,將全面予以排除的說法完全是誤解。只針對特定行業的特殊工作需求,包括旅遊業的導遊、出國採訪的媒體記者及配合重要年節連續假期疏運計畫的大眾運輸勞工。
不過,除大眾運輸、媒體與旅遊業外,各行業都有特殊工作情形,有記者提到,像是零售業適逢特賣會或週年慶時,又該如何裁量?童振源表示,目前特殊考量討論僅針對這3個行業,未來由勞動部檢討後再說明。
另外,裁量基準要2個月過後才線上學英文單字會出爐,在此期間除特殊情況外,是否會開罰違反7休1業者?童振源未正面回應開罰細節,僅指出新裁量基準未出爐前,業者仍應遵守現行法規。然而何謂「現行法規」,該如何執行?童強調此為勞動部職權,由勞動部說明與執行。
想兼顧家庭工作? MIT博士:要有「疏遠家庭的智慧」
「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一樣的存在,但大部份的人在衝刺事業的同時,也希望扮演好自己在家中的角色;然而,家庭和工作真的有可能兼顧嗎?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金鎮愛(???),為《時代》雜誌選出的「21世紀全球百大新世代領導者」中唯一一位韓國人,她指出有99%的人想同時擁有家庭與工作,然而越是如此就越該擁有「疏遠家庭的智慧」,因為「懂得離家的自由,才會更戀家」。
疏遠家庭的智慧
「家」,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可說無一天寧日。總是有大大小小、不容忽視的事情發生。家裡會發生的事情種類,真是不勝枚舉。而且又因為是家務線上學英文單字事,不只是時間,還得用上心力。無論男女,都常因為家務、家人、孩子的事情,而備受壓力。
當然,家的存在對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家,在情緒的安定上的意義,再如何強調也不為過。因為不管再怎麼吵吵鬧鬧,家畢竟是一群彼此信賴的人的集合體。但是,家,也會成為工作上的妨礙。因為工作不僅要求投入,有時還會出現不規律的節奏,因此該上緊發條的時候,就要上得緊緊的。但是家卻是一種習慣性,有規律的重複節奏。對於有全職主婦在家的幸運家庭,那就相安無事,男主外、女主內,就算忙於工作的人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外面,家裡總還有另一個人可以「安內」。但是這種家庭又有多少?尤其是社會風氣也不容許人疏遠家庭。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我常說:「工作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不是表示要一天二十四小時工作的意思,而是實際工作雖然只有八個小時,但隨時都得處於工作的狀態,做好工作的準備。前提條件便是「隨時做好抽時間工作的準備」。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要能從個人限制中脫身而出,必要的時候,「家」也成了疏遠的對象。這個條件不是輕易就能做得到的,需要靠平時不斷累積下來的信賴。而累積此種信賴的原則有幾點。
?絕對要提高工作時的產值。對於未婚的年輕人,我一直強調的是「要養成在朝九晚六的時間裡結束掉工作的習慣」。就算晚上或週末還能工作,也不要隨隨便便用掉白天的時間。女人就不用說了,男人也一樣。尤其是男人,常以為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使用,反而降低了時間的產值,更不能掉以輕心。結了婚之後,就沒法那麼隨心所欲地支配時間。如果又有了孩子,就更難了。因此從社會新鮮人的時期開始,就要好好努力提高時間的產值。
?對於工作的節奏,必須預先告知周圍的人,並說服他們。當然也可能有突發情況的忙碌,但工作的週期大部分是可以事先預料到的。如果能做好較具前瞻性的計畫,就不難做到事先預告,事前也能對此有所準備。譬如「下個禮拜可能工作負擔很重,到週三為止都會很晚才回來」「這個月最後一個週末有研討會,可能要去出差」之類,就算後來計畫改變,但還是預先告知較好。
?對於家務事,首先一定要累積誠心誠意的信賴。要讓家人相信「需要的時候,總是把家人擺在第一位」,這樣才不至於形成讓家人誤以為自己「工作擺第一」的緊張狀態。「工作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這個原則,換成「家務事也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也必須同樣成立才行。不是說整整二十四小時都在做家事,而是要家人相信「只要有需要,我就在你身旁」。
?該狠就得狠。該狠心撇下感情時,就必須狠心撇下。該獨處的時候,就不要被家庭牽絆住。狠心堅持守住自己的時間吧!至少對於家庭,我敢說自己具有別於他人的時間競爭力,因為我的家和辦公室就在同一棟大樓裡。這種方式雖然受到很多人羨慕,卻不值得推薦。住家與辦公室的距離越近,反而得更狠心、更堅定地區分家庭與工作。尤其是在家裡工作的「居家工作者」,必須更狠、更堅定,才做得到,因為必須學習在家的同時還能疏遠家的智慧。
懂得疏遠家庭的智慧,對丈夫、妻子、孩子、父母每個人都很需要。不管是什麼人,都心同此理。家所給予的歸屬感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但卻不該受到家的束縛。不時感受到離家在外的自由,才會更戀家。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家雖然溫暖,卻也是一個麻煩的事實。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想同時擁有家庭與工作,那麼就必須具備時時疏遠家庭的智慧。如此一來,對家的愛才能持續下去。無論如何,再怎麼疏遠,與我們距離最近的其實還是「家」,不是嗎?
工作苦悶不知該不該換?思考這3點幫你判斷
為何自己會被工作折磨到這個地步,到底是工作的錯還是自己的錯(或者兩者都有)?為何甘願為了工作放棄生活品質,還覺得這樣的自己很偉大?如果時間重來一次,你能否讓自己在工作時更快樂?
覺得工作痛苦卻無法離開,大致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 成就感、金錢、方向感。當然這不是一篇勸人離職的文章,你也可能在職位上解決這三個關卡,只是,無論你想不想換工作,總有一天都會面臨「自己到底想做什麼」的質問。
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朋友: 把「好想換工作」掛在嘴邊,每天都在細數這份工作的缺點,卻始終留在崗位上繼續受折磨。其實對上班族來說,「要不要換工作」真是令人糾結的問題,尤其是我們看別人在工作中閃閃發亮,覺得好羨慕,自己卻覺得工作很悶,不確定是自己能力有問題,還是這份工作出了問題,想換工作,又不知道該不該換,真的要換,也不知道要換什麼,換工作之後會不會更好。
不滿意工作卻無法離開,大致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成就感、金錢、方向感。當然,這不是一篇勸人離職的文章,你也可能在現有職位上解決這三個關卡,讓工作變得更有滿足感。
第一:工作成就感的魯蛇困境
「每個人都要在工作裡獲得成就感」這句話實在太老生常談,之所以再拿出來講,是為了反過來想:既然工作是我們成就感的來源,那「失去工作」對成就感的剝奪也不是開玩笑的強烈,很多人就算工作不快樂也不想離開,是因為沒工作還比做爛工作更令人恐懼,這也是很多人在找到下一個工作之前都不會離職的原因。
我人生第一次辭職的時候,還不到一個月就快發瘋,穿居家服去麵攤吃飯的時候,都覺得老闆看自己的眼神很輕蔑。跟爸媽在路上遇到熟人,人家問「兒子怎麼有空陪你?」爸媽的回答總是遮遮掩掩,對方也馬上知道自己問了不該問的問題,氣氛尷尬到很可笑的地步。
就算不是失業,而是因為工作太爛而辭職,我們也還是會產生一種「魯蛇」感,懷疑別的同事都可以繼續做,選擇離開的自己真的很沒出息(也許不是這份工作太爛,是我太爛也不一定?)不想低人一等的心情,讓人寧可被工作折磨,也不肯輕易離開。
如果你有朋友每天抱怨工作,又不肯辭職,勸他留或走好像都不對,也許可以試著解決這個魯蛇困境─如果真的在工作中找不到有成就感的部分,那離開也無妨,試著接受自己是個暫時的魯蛇,以後還有贏回來的機會。
第二:不敢脫離穩定的經濟來源
會失去穩定的收入來源,是我們抱怨工作卻不願辭職的另一大原因。當你跟親朋好友說想換工作,大家第一個會問的就是「那錢怎麼辦?」而這甚至和你存款多寡無關,即使帳戶裡有足以過完一兩年的資產,沒有穩定收入還是會失去安全感。
有些人明明加班到身體「歸組害了了」,決定辭職好好修養,結果沒多久又去找工作了,還比之前的更操勞(然後繼續抱怨工作又不離職),就是因為沒有固定金錢來源。如果還有房貸車貸的壓力,那更是不得了的恐怖。
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把戰線拉長,在下定決心換工作之前,先過一段「高築牆、廣積糧」提升本錢的階段吧!
第三:就算想換工作也不知道換什麼
最後這個原因恐怕是最重要的。雖然覺得現在的工作不好,但也不知道自己想幹嘛,要換工作都不知從何換起!這麼一想,感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努力接受「人都是做一行怨一行,沒有工作會讓你滿意的」說法,繼續撐下去,不知不覺間就變成每天都說想換工作,最後還是沒換的「工作抱怨鬼」……等等,這太可怕了吧!
看著那些有明確方向、有努力目標,在工作裡散發光芒的人,真不知他們比較幸運還是比我努力?可是羨慕別人或抱怨運氣不好都不能解決問題,重點還是要怎麼變得有方向吧。
台灣的文化並不鼓勵工作者摸索找出方向,對工作的想像力也很貧乏,家長朋友期望你畢業就進大公司、好公司,工作穩定不愁吃穿,最好薪水比同年齡的人高,就是溫拿不是魯蛇了。我們擅長在同個標準底下的「競爭」力(反正幹掉別人就有好工作),不擅長思考規則為何要這樣定(想做什麼我也真不知道)、所謂工作到底還有什麼可能性。
我們沒有「在陌生荒野裡找出一條路來」的職場文化,常常需要先知道可以做什麼,才會開始行動。
對於工作這件事,我們不愛風險,現成的路可是最有效率、又夠穩定的選擇,所以需要一個工作接一個工作,需要維持穩定的金錢安全感。但如果你在一條條既有道路上覺得困惑,想走出新的路徑,就必須承擔更多不確定性,先開始沒有目標的行動、在反覆試誤中找出方向。
都說工作要有熱情,但熱情不會平白出現,也需要投資時間、花費精力,去思考自己的生命過程,去解釋自己經歷過的世界,發現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同,才能想像出一個值得奔赴的未來。
對找熱情來說,想著要怎麼勝過他人沒有幫助;想著怎麼與眾不同、如何持續學習加強這個不同點,才能琢磨出值得走的方向。而無論你想不想換工作,總有一天都會面臨「到底想做什麼」的質問。
留言列表